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歷經艱難險阻,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夠乘風破浪、穩健前行?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概括了我們黨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五個根本”規律性認識。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重要遵循。
一是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實踐證明,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面對當前仍舊肆虐全球的疫情形勢,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越是風急浪高,就越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越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把握發展航船破浪前行的正確方向。
二是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全面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推動經濟社會恢復發展,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不惜一切代價,以聚人心、暖人心、得人心的扎實工作,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偉力,打贏了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兩場硬仗。新征程上,只要我們心里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并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三是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優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能不能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面對嚴重疫情,黨中央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全國迅速形成統一指揮、全面部署、立體防控的戰略布局,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挂叨窢幊浞煮w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充分展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彰顯了我國制度的巨大優勢和生機活力。新征程上,只要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善于運用制度力量應對風險挑戰沖擊,就一定能夠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不斷化危為機、浴火重生。
四是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應對風險挑戰,要有冷靜頭腦和科學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全面權衡,科學決策,向改革創新要出路,因時因勢施策,善于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面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疫情形勢變化,立足全局、著眼大局,及時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堅持依法防控、科學防控。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創造性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國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顯示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必須清醒看到,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只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才能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不斷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五是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應看到,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一些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還比較突出,創新能力還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面對新形勢,進一步做好經濟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竭的驅動力。
善于在總結經驗中深化思想認識,善于在探索規律中打開工作局面,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治理智慧。以上“五個根本”規律性認識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駕馭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這些規律性認識,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駕馭復雜局面的高超智慧和嫻熟能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越是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越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既要“勇于開頂風船”,又要“善于轉危為機”。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抓著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五個根本”,內涵豐富而深刻,是被實踐充分證明了的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必須切實用于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實踐。‘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就是要在實踐中自覺順應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五個根本”,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勇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貴州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貴州省麻江縣委副書記(掛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