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崗山日出 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供圖
這里坐落著海拔2160.8米的武夷山脈主峰黃崗山,這里保存了江西省50%以上的高等植物、60%以上的脊椎動物遺傳基因,這里被稱為珍稀植物的王國、奇禽異獸的天堂,這里就是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
2021年10月12日,我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就是其中之一。武夷山國家公園跨福建、江西兩省,總面積1280平方公里。一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堅持保護優先、生態為民、科學利用,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江西片區建設,森林資源得到更好保護,勘界任務初步完成,科研監測成果豐碩,“兩山”轉換通道加快拓展,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融合發展,真正讓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國家的典藏、世界的景仰。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
武夷山是眾多古老孑遺物種的避難所、集中分布地,是我國東南動植物寶庫,被譽為“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鳥的天堂”“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的產地”“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
自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通過強化值班值守、巡查巡護、火源管控等措施,全力做好管轄區內動植物資源保護。
成立江西片區聯保委員會,健全轄區聯防聯保機制,強化與當地政府、鄉鎮、林場、行政村的溝通協調,形成合力防范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發生。
一年來,基層林業站開展野外巡護557次,巡護時長3022小時,巡護里程7713公里;行政處罰案件3起,處罰人員14人,處罰金額7400元,勸阻游客進山9批次134人;聯合武夷山鎮開展森林防火技能競賽和森林火災撲救演練;向周邊社區捐贈風力滅火機2臺和森林消防防護服14套。
為更好保護生態環境,今年8月2日,鉛山縣人民檢察院駐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檢察室和鉛山縣人民法院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巡回審判點、生態修復司法實踐基地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葉家廠掛牌成立,對促進片區內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解決好生態環境保護“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建立協作聯動機制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國家公園建設,省委書記易煉紅、省長葉建春多次就江西片區建設作出指示批示,對國家公園機構設置、生物多樣性保護、歷史遺留問題處置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國家林草局會同江西、福建兩省共同建立局省聯席會議機制,統籌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省林業局成立江西片區管理機構籌備組,協調推進江西片區建設日常工作。上饒市將江西片區建設相關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鉛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過問、推動相關工作落實落細,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在做好本底調查、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區域)區劃范圍,以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整合毗鄰的世界遺產和大峽谷周邊等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區域,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
2021年12月,武夷山國家公園啟動勘界定標工作,江西片區歷時4個月完成了勘界工作,并與地方政府簽訂了《聯合勘定的界線協議書》。通過界定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解決界線交叉重疊、模糊不清的歷史問題,進一步優化了江西片區邊界范圍和功能區域。
與此同時,閩贛兩省聯合編制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建立閩贛兩省林業局聯合保護委員會機制,持續完善跨省協作聯動機制。
持續開展科研監測
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位于上饒市鉛山縣南沿,區內面積279平方公里,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由于山勢陡峭、群峰林立,擋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襲,使得這里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濕潤,復雜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讓武夷山成為許多古老孑遺物種的“世外桃源”,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
經過40余年的資源監測,科研人員在江西片區內記錄各類生物物種5021種,其中高等植物2859種、脊椎動物581種、無脊椎動物1581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4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9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科研管理科科長、高級工程師程林說,一年來,我們在江西片區新增區域布設紅外相機,持續監測野生動物資源狀況,監測到許多野生動物活動的視頻,比如黑熊到居民家里偷吃蜂蜜,黃腹角雉在林中散步,領鵂鹠在樹上呆萌可愛的樣子。此外,還發現蜘蛛全球新種2個、江西省物種新記錄12種。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內分布著2000余畝高山有機茶園,在平均海拔800米左右的高山上,自然氣候優越,降水充沛,常年云霧繚繞,加之特殊的地質條件,所產茶葉品質優良。
“國家公園設立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周邊的林農,因為他們所處的區域正是武夷山紅茶‘正山小種’的主產區。”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宣教中心負責人張彩霞說,國家公園的成立,讓這里的茶葉價格不斷上漲,且供不應求。金駿眉是武夷山的頂級紅茶,前幾年金駿眉的茶青價格每公斤1000元,現在每公斤1600元。
為減少林農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依賴,武夷山國家公園(江西片區)不斷拓展“兩山”轉化路徑,通過優先招聘為護林員、優先購買服務等方式,讓部分社區群眾直接獲得經濟實惠;以“生態茶園”為抓手,引導廣大茶農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圍繞縮小山體裸露、改善園地環境和提產增效等開展試點,建設生態茶園30余畝;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現已提高到每畝35元,讓林農共享生態紅利,真正把武夷山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張輝 鐘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