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要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基礎教育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始終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地位,優先發展教育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圍繞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本刊記者對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進行了專訪。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就,請問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背景是什么?
張志勇: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有以下三方面背景:
第一,基礎教育發展進入更高水平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使我國教育發展站上新的歷史起點,我國教育事業取得偉大成就,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飛躍,我國基礎教育躍升至世界中上等國家水平,基礎教育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基礎教育發展進入更加公平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十年以來,我國從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到高中教育,全面加快普及力度。截至2021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8.1%,義務教育九年鞏固率95.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4%,人民群眾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得到全面保障,但我國基礎教育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還有較大差距,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更高,對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從“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轉變,從追求“有學上”上升到追求“上好學”。
第三,基礎教育發展進入更高質量階段。我們的大量調查表明,人民群眾對滿意教育的標準正在發生積極變化,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而且希望他們身心健康、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教育,成為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然要求。
記者:如何理解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在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大背景下,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具有哪些特征?
張志勇: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具有如下特征:
人民性。從教育發展理念看,基礎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發展理念,關心關注人民群眾在享受基礎教育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特別是要加快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身邊學校辦學質量問題、學生負擔過重問題、學生身心健康問題等。
現代性。從教育的特質看,從人才培養規格、課程內容,到教育教學形態、教育方式方法,基礎教育必須更加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更加突出以現代科技為支撐,以開放創新為動力。
高水平。從教育資源配置看,高質量基礎教育以高水平的教育資源配置為前提。在物質資源方面,要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設施配備水平;在人力資源方面,要提高校長的辦學治校水平,提高廣大教師的學歷水平和教育素養。
包容性。從受教育機會方面講,基礎教育要向全納教育邁進;從受教育者成長與發展水平方面講,基礎教育要向更加包容的教育發展,實現不同稟賦的學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基礎教育的學校形態方面講,要走出重點與非重點的分層辦學思維,走向更加多樣、多元,建設更加公平、包容、優質的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新形態,讓人人享有公平而適合的優質教育。
規范性。從教育運行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自身運行,必須接受教育制度、教育規律、教育科學的約束。
只有接受現有教育制度的規范,基礎教育才有健康發展的環境;只有尊重規律,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只有依靠科學,才能提高教育效率、效益。
有活力。從教育狀態看,高質量教育體系本質上是一個具有高度自組織特性的教育有機體,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得到高度尊重,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高效益。從教育產出看,要追求教育投入的高效益、學生發展的高質量。高效益,就是必須提高學校辦學效益,提高教育的投入產出效能。其中,所謂學生發展的高質量,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發展、人格健全,成長為具有創新創造活力的時代新人。
記者: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推進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有哪些具體路徑?
張志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等,這一系列要求為推進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A教育要堅守一個靈魂,就是我國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要貫徹一個方針,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一個宗旨,就是必須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和引領億萬青少年把個人理想和人民需要、黨和國家的事業統一起來?;A教育要抓好關鍵課程,必須強化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育人。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A教育要努力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通過交流輪崗、城鄉一體化、集團化辦學、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教育信息化等舉措,分配好校長、師資和課程等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優質教育共享,創造優質教育機會公平配置新格局,吸引優秀學生更多留在身邊學校讀書。
全面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經費投入上,要改變一些地方縣鄉兩級財政投入辦學的現狀,實現縣級財政投入辦學;在資源配置上,強化城鎮學校優秀校長教師反哺、支持鄉村學校;在辦學標準上,經費、師資、設施配備進一步向鄉鎮學校傾斜,用更高水平的資源配置標準支撐鄉村學校發展;在辦學體制上,變“以城帶鄉”為“城鄉一體”,加快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
大力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包容性發展。要加快改變高中階段教育基于升學導向的“重點非重點”的“層次化”“科層化”辦學格局,走多樣多元、包容均衡的高中教育發展之路,加快縮小高中學校之間各類教育資源配置的差距,防止因資源配置的“層次化”“科層化”而固化和影響人的階層流動。
加快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傮w上看,我國中小學課程教學方式仍然沒有走出學科本位、灌輸為主的傳統工業化時代教育方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加快轉變育人方式,做到知行合一,堅持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相統一,既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讓學生發展智慧、增長才干。
加快學校教育數字化、信息化變革?;ヂ摼W、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等,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必須加快推進信息技術、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向教育領域轉移,全面賦能學校教育,推動中小學教育形態深刻變革,促進學校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化、集智化轉型。
統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要在教育理念上協同,圍繞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學生,達成共識;要在教育方式上協同,讓廣大家長掌握和實踐科學、理性、民主、積極的家庭教育;要在呵護孩子心理健康和美好心靈上協同,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滋養和保護;要在促進兒童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上協同,共同為兒童提供良好環境和高質量課程、實踐活動等。
(《人民周刊》2022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