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5f9oo"><noscript id="5f9oo"><ol id="5f9oo"></ol></noscript></table>

<acronym id="5f9oo"><strong id="5f9oo"></strong></acronym>
    <td id="5f9oo"><option id="5f9oo"></option></td>
    1. <table id="5f9oo"><ruby id="5f9oo"></ruby></table>
        <td id="5f9oo"><option id="5f9oo"></option></td>
      1. APP下載微信 注冊登錄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在山里吃茶

        曹永    2023-01-20 10:43:32    光明日報

        前兩日進山,在一個老者家吃茶。聽老者說那是大葉蟲茶,當即以為,那是蟲子喜歡吃的茶葉。但打聽過后,情況并非如此。茶葉與蟲沒有多少關系,卻要取這個奇怪的名字,簡直摸不著頭腦。就以往的經驗來講,山里的茶葉該撐滿大半水杯,喝到嘴里,苦得像割掉半條舌頭才對。但那天吃的大葉蟲茶,也不曉得是開水不夠滾,還是泡的時間不夠,縱使我沒有茶癮,但連喝幾杯,竟還嫌它寡味。

        村里的茶顏色青翠,葉片肥碩,竟然都是百年古樹。黔西北屬于高寒地帶,樹木長得低矮,難得成材。先前在路邊看到幾棵,看起來無非碗口粗細,卻聽講有八百多年了。以前讀《茶經》,里面說種茶的土壤,以巖石風化處最好,隨后是砂礫地,最差的是那種黃色粘地??粗車纳叫瓮临|,似乎倒應合茶葉的生長條件。

        那里地勢復雜,從高處觀望,村莊形似太極,并因此得名。山上的茶葉,在附近頗有聲名。老者說很多年前,曾有陌生人半夜溜到村里。村民發現后,以為賊偷牲口,攆得滿山逃竄。折騰到天亮,村民準備回家休息。卻見一個迷路的,竟然汗水淋漓跑回來了。村民將他逮住后,那人辯解說他們并不是賊,只想刨幾棵茶樹回去做種。當地茶葉還有一個傳聞,說清朝年間曾做過貢品。假如確有其事,我倒多少感到好奇。那北方的貴人,喝得慣這南方的粗茶?

        關于貢茶一說,真偽我并無興趣考證。與其查閱一堆方志,倒不如做些其他輕松事情。但就推介來講,這或是一個方法。有的人在許多方面模仿先輩,并不是遵循古風,而是迷信傳統。大家覺得顯貴吃用的東西,總差不到哪里去?;氖?,隨著時間流逝,那群享受貢品的貴人早已灰飛煙滅,但這荒野粗茶,卻長得更加繁茂了。這些頑強的古茶樹,哺育過無數生命。村民種地返回,順手就可摘一把帶回家來。

        在山里吃茶,跟城里完全是兩回事情。城里清茶淡味,喝的是格調。但在農村,茶葉的功效,差不多只剩解渴了。這個老者身穿青色衣服,七十來歲,頭發如柴灰,完全符合黔西北農民的模樣。這些老者生活艱苦,幾十年的忙碌,最終變成習慣,讓他們晚年也無法安閑。照理來講,從事沉重的勞動,似乎該喝有勁的濃茶,用以止乏解渴。但老者卻用一把壺將大葉蟲茶泡了,完全沒有出味。

        記得威寧老家,山上也有許多茶樹。據說是以前集體種植的,后來荒于打理,多半變成野茶了。路邊的野茶冒出嫩葉后,總有牲口去啃。長年累月,竟被啃得圓滾滾的。牲口喜歡啃茶樹,莫非它們也有茶癮?有些茶樹長在高處,逃過牲口的侵擾,能夠肆意生長。早些年,大家手里還不寬裕。要喝茶葉,就自己上山采摘。茶葉采來后,先是架起鐵鍋炒,接著便用雙手搓揉。幾回反復,茶葉就算制成了。

        山南海北,似乎各地都有幾款名茶。遠的有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云南普洱……近的地方,也有都勻毛尖和湄潭脆芽。黔西北的茶葉,雖然沒有多少名氣,但就淺薄經歷來講,其吃法上最具特色。那時候,每家堂屋都有火爐。根據茶量,自己抓一把茶葉扔進陶罐,然后放在火上烘烤。土罐把茶葉烤焦,離多遠也能聞著香味。

        以滾水煮沸后,喝茶的就噘著嘴,吸出響聲來,偶爾把茶葉吸到嘴里,順勢就嚼來吃了。山民喝慣這種茶水,晌午從地里回來,進門就要烤上幾杯灌到肚里。下午扛著鋤頭出門,也要事先喝足濃茶。倘若哪天有事耽擱,沒能吃上茶水,肯定要喊身上沒精神。我見他們喝得酣暢,忍不住跑去嘗試,竟像灌進一口草藥,苦得咧嘴。

        當年老家飲水困難,母親每天需要早起,走上兩三里路,到一個叫砂鍋窖的地方挑水。那口水井鑲嵌在草地上,比臉盆大不了多少,四周偶爾還看到牲口足跡。后來我家搬到鎮上,吃水的問題仍然沒能解決。我們往往坐到凌晨,然后拎著桶去打水。見井里蓄點水了,趕緊用水瓢去舀。井底的石板,刮出響聲來。拎著半桶渾水出來,井邊早就圍滿一圈排隊的。這樣的水用來泡茶,連衛生都成問題,根本談不上生活品質。

        我曾在河邊生活過三年,那里的住戶,總是清早跑去挑水。倘若遇到渾水,挑回來后,需要先把桃核或者杏仁砸碎,攪拌進去,泥沙迅速沉到缸底,河水慢慢清澈起來。桃核和杏仁碎末能夠點清長流水,卻無法澄清山塘水。那種井里舀出來的水,總要等上半天才能清亮。我今天也沒明白,這是什么道理。

        《茶經》講得詳細,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佳,江河里的水次之,而井水最差。老家的山塘水,口感糟糕透了。喝那種山塘水,嘴里像含著半口鐵銹,剩余半口是煤渣。當地土著長期飲用粗茶硬水,張嘴就是兩排氟斑牙,仿佛剛啃過黃土。丑陋的牙齒,能給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別的不說,我遇到漂亮姑娘,無端就要生出自卑來。

        這些年自來水開通,大家都把陶罐省略,直接用開水沖茶。想來這樣的水,仍不合適泡茶。那日,喝著老者遞來的大葉蟲茶,就實在沒有多少味道。我每次端著這樣的茶水,都覺得什么地方不太對頭。依我看來,在山里吃茶,就該拿土罐來烤。這樣烤出來的茶水,顏色橙黃,勁猛力足。在山上跑得汗水淋漓,進屋起碼能喝個痛快。

        我并不研究茶道,但那天從山里拎回幾包古茶,卻尋思著找點好水來煮。倒不是貪圖口舌之欲,只是覺得手里拿著好茶,連味道都沒嘗過,多少總是一個缺憾。何況那些茶葉是從百年古樹摘來的,它能獲得聲名,終歸有其奧妙。聽說貴陽黔靈山上有一眼泉,水質極佳。清晨五六點,總有人跑到山上背水回來泡茶。至于畢節,雖已生活十年有余,但對情形仍不熟悉,竟不曉得,哪里才有煮茶用的好水?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筆走紅對聯
        下一篇:最后一頁

        人民周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人民周刊網”或“來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人民周刊網(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限制聲明,且在授權范圍內使用時應注明“來源:人民周刊網”或“來源:人民周刊”。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所有的圖片作品中,即使注明“來源:人民周刊網”及/或標有“人民周刊網(www.pi3medya.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網對該等圖片作品享有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僅有權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圖片中明確注明“人民周刊網記者XXX攝”或“人民周刊記者XXX攝”的圖片作品,否則,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擔。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人民周刊網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 聯系電話:010-65363526 郵箱:rmzk001@163.com

        熱門視頻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天天好逼网,亚州一级A片影片在线观看,国产一级高潮吹黄片,黄色视频911
        <table id="5f9oo"><noscript id="5f9oo"><ol id="5f9oo"></ol></noscript></table>

        <acronym id="5f9oo"><strong id="5f9oo"></strong></acronym>
          <td id="5f9oo"><option id="5f9oo"></option></td>
          1. <table id="5f9oo"><ruby id="5f9oo"></ruby></table>
              <td id="5f9oo"><option id="5f9oo"></option></td>